(圖片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2018年工作回顧
	工作總結:
	  一是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二是污染防治得到加強,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
	肯定成效——全面開展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一是優化能源和運輸結構;二是穩妥推進北方地區“煤改氣”、“煤改電”;三是全面建立河長制、湖長制;四是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雙下降;五是加強生態環保督察執法;六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反思問題:
	  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任務仍然繁重。
	2019年政策取向
	1、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
	2、污染防治要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等重點任務,統籌兼顧、標本兼顧、使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19年政府工作任務
	1、因地制宜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因地制宜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設美麗鄉村。
	2、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上中下游協同
	  “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上中下游協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經濟帶。”  “大力發展藍色經濟,保護海洋環境,建設海洋強國。”
	3、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要改革完善相關制度,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
	4、持續推進污染防治
	  鞏固擴大藍天保衛戰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持續開展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治理攻堅,加強工業、燃煤、機動車三大污染源治理。做好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作,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強化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加快治理黑臭水體,推進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綜合整治。
	  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城市垃圾分類處置。企業作為污染防治主體,必須依法履行環保責任。
	  改革創新環境治理方式,對企業既依法依規監管,又重視合理訴求、加強幫扶指導,對需要達標整改的給予合理過渡期,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一關了之。企業有內在動力和外部壓力,污染防治一定能取得更大成效。
	5、壯大綠色環保產業
	①加快火電、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實施重污染行業達標排放改造。
	②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加快解決風、光、水電消納問題。
	③加大城市污水管網和處理設施建設力度。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推廣綠色建筑。
	④改革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加快發展綠色金融,培育一批專業化環保骨干企業,提升綠色發展能力。
	6、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持續抓好國土綠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深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綠色發展人人有責,貴在行動、成在堅持。我們要共同努力,讓人民群眾享有美麗宜居環境。
	 
	生態環境部部長對話兩會(節選)
	
	(圖片來源:解放日報)
	問:藍天保衛戰進展如何?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的“總理基金項目”搞清楚污染來源了嗎?
	答:藍天保衛戰進展和成效不錯
	
	1、頂層設計已完成
	  《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去年7月份發布之后,又陸續制定發布了《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另外,各地也結合自己的實際推出了各自的行動計劃、行動方案。
	2、治理格局基本成形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設立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和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調小組;同時進一步完善了先前就已經建立的長三角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
	3、重點任務有力推進
	  火電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已經達到8.1億千瓦,比例占到80%,“煤改氣”“煤改電”,也就是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順利推進,試點城市由12個增加到35個,在前一年完成將近400萬戶的基礎上,2018年又完成了480余萬戶;煤炭等大宗物資運輸,公路改鐵路也推進得不錯,鐵路運輸量同比增加了9.1%。
	4、成效逐步顯現
	  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是提高了1.3個百分點,達到了79.3%,PM2.5濃度同比下降了9.3%。
	 
	
	答:就我的理解,大氣重污染成因及來源主要是這樣三個大的方面:
	
	第一,污染排放
	  在污染排放中間有四大來源是主要的,這四大來源占比要達到90%以上,當然城市與城市稍微有點差別。一是工業,二是燃煤,三是機動車,四是揚塵。另外,在PM2.5組分里面也基本搞清楚了,主要的組分也是四大類,硝酸鹽、硫酸鹽、銨鹽和有機物,這個比重占比達到70%以上。
	第二,氣象條件
	  氣象條件盡管是外因,但是這個外因的影響對大氣重污染而言還是非常明顯、非常大的。專家的評估結果,我們氣象條件的影響,年度與年度之間,上下10%。也就是說,同樣的污染排放,不同年份氣象條件有的可能拉高10%,有的可能拉低10%,個別城市可能還會達到15%。
	第三,區域傳輸
	  在一個傳輸通道內,比如說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這個范圍內,大概相互之間的影響平均是20%-30%的樣子,重污染氣象天氣發生的時候,會提高15%-20%,也就是說可能達到35%到50%,個別城市可能會到60%-70%,也就是說相互之間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必須要實施聯防聯控,大家要一起行動,因為相互之間是影響的。
	 
	問:保護長江母親河下一步有何考慮和安排?
	答:生態環境部會同沿江11個省市和相關部門,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制定規劃計劃
	經過兩年的時間,長江沿線縣級以上城市飲水水源地一共1474個,存在的問題基本上都得到了整治,完成率達到99.9%。
	2、黑臭水體的整治
	到目前為止,長江沿線省會以上城市的12家黑臭水體整治已經超過了90%,其他地級城市現在也在積極推進過程中。
	3、長江固廢整治行動
	去年我們排查出1308處,最后是1304處得到了很好的整改,完成了任務。
	4、夯實基礎,推動建立健全相關監測體系
	將長江流域作為重點,也推動解決了一批在自然保護區、其他各類保護地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生態環境影響和破壞問題。